一個半月前,36氪曾報道過一家專注兒童防丟智能鞋的創業公司步丟,最近他們提前完成了眾籌并推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智能硬件銷售模式。和步丟團隊聊了聊,他們向我分享了一些內部數據和新的銷售策略。
步丟的數據顯示,在所有眾籌的支持者當中,25 至 35 歲這個年齡段的用戶占 62%,其次是 35 至 45 歲年齡段的購買者,他們占到了總數的 33%。而對應這兩個年齡層用戶的孩子大小也不同,前者購買步丟是為 0 至 3 和 3 至 5 歲這兩個年齡段的孩子準備,而后者則是面向 5 至 8 歲的兒童。
值得一提的是,在總支持者中,科技、金融行業的從業者占比最多。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80 后的父母占據了購買的主流,而生于 1985 至 1990 年之間的“年輕父母”們則更愿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為這些智能設備買單,接受度更高。同時,除了科技、金融行業,設計 & 時尚,娛樂 & 媒體與教育 & 事業單位的從業者更愿意在產品初期就對其進行嘗試,這三類人群的總和占據了總數的 35%。
面對第一批“吃蟹”的挑剔消費者,步丟的銷售策略比較有新意。
眾籌結束后,步丟準備按套餐的形式銷售兒童防丟智能鞋,也就是說每天收取一塊錢的服務費,兩年的服務套餐共 730 元。這當中包括兩年內隨時申請 4 雙不同尺碼、款式的步丟裸鞋,一個 GPS 芯片和 2 年免費的 GPS 流量。
嗯,鞋子不收錢。¥730 買的是服務。
步丟的創始人甘志泉告訴36氪,這樣做的原因在于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雙腳尺碼的變化會很大,2 年的時間內每隔半年就會換一雙鞋,為了保證持續能使用防丟的功能并配上適腳的鞋子,所以才決定選擇這個人性化的解決方案。
本月初,百度宣布與361°合作共同研發數字智能產品,而兒童智能防丟鞋則被列為了產品首選,最快將在今年年底前面市。同時,國內還有像云朵也開始在兒童防丟鞋市場下功夫??赡艿矫髂?,兒童防丟智能鞋市場還會有更大的動作,不過舒適程度和配套服務應該算是取決產品優劣的標尺,畢竟一個走身,一個走心。
最近,資本市場的瘋狂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都在問一個問題:科技泡沫是不是又來了?很多科技圈和投資圈的專家們都會被問到對于科技泡沫的看法,36氪此前也對部分觀點進行過整理。比如:Marc Andreessen 的觀點:當他們談論泡沫時,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在談論什么;William Mougayar 對 1999 年科技泡沫的現象進行了總結,給出觀點:至少現在我們不必擔心新的科技泡沫出現。
今天,我們要呈上Bill Gurley的觀點。他是 Benchmark 的合伙人,也是美國個人排名可進入前十的投資人之一。他參與投資了 Uber、OpenTable、Zillow 等公司,而東家 Benchmark 還投資過 Snapchat、Quip、Yelp 等。在接受 WSJ 的采訪時,他表現出了對目前創業公司頻繁獲取大筆融資這一現象的擔憂,他說目前科技領域發生的事情讓他想到了 1999 年的那次泡沫。下文將以 Gurley 第一人稱是對他此次采訪的主要觀點的摘錄。
每過去一天,我就對科技泡沫要到來的擔憂更多一些。雖然硅谷一直都是一個充滿冒險精神的地方,但過去的這幾年,它所吸納進來的資本和風險似乎超出了它本身的承受能力?,F在科技圈和投資圈的空前盛況是 1999 年之后都沒有出現過的,可以說達到了新的頂峰。而與十幾年前相比,現在在科技創投圈發生的一切有些甚至更加不可理喻。
似乎沒有人有什么擔心或害怕,每個人都表現出一種貪婪。很多創業公司拿到的單筆融資金融越來越大,超過 5000 萬美元的融資額已經不算什么了。當你手握這么一大筆錢的時候,你還得想辦法花出去。因此創業公司很可能加快燒錢的速度,或者投入更多的錢來獲取公司的快速發展。目前,創業公司的燒錢速度可以說是 1999 年以來最快的時候;而在一個不斷燒錢的公司里工作的人的數量也達到了 1999 年以來的頂峰。人們并不在乎自己的公司一直在燒錢,因為現在的科技圈正呈現出一種空前的樂觀情緒。如果,熱潮開始出現衰退的跡象,會有很多公司不得不重新調整他們燒錢的速度。
而且,創業圈轟轟烈烈的氛圍也對相關行業產生了影響。比如,硅谷的“地主們”正在試著與租房創業的創業公司們簽訂長達 10 年的合同。我認為,這是因為房東們也相信硅谷現在的熱潮暫時不會衰退,相應的房租價達到了史上的新高,并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不會跌落。
關于投資,我盡量讓自己更加的有針對性、選擇性。而且我也建議 VC 們更合理、更聰明的來花自己的錢。但問題在于,當你身處這樣一個“錢到處飛”的環境中,你很難讓自己變得保守。比如,你的競爭對手有可能會出到 2 倍、甚至 3 倍的價錢來與你競爭一個公司。很多時候你并不是想隨便做一個糟糕的商業決策,你只是不想丟失掉自己的戰場。所以,勸說大家選擇少投一些公司往往是行不通的,我能做的就是建議大家在一片冒進之中稍微務實一些,或者更加聰明一些,這樣即使在衰退到來的時候也不會太糟糕。如果你投的是好公司,那么泡沫過去之后,你不僅能存活下來,還能脫穎而出。但是,能做到這樣往往也是很難的。So,keep dancing,until the music stops。
4 年前,同樣可排到美國 Top 10 投資人榜單上的Fred Wilson就曾經發表過類似的觀點,認為科技圈的警鐘已經敲響。但是后來資本依舊越滾越厚。今年 5 月份,Box嘗試IPO,但是沒能成功。那時就有人質疑是不是泡沫終于來了。但是,7 月份Box又在非公開市場進行了一輪融資,似乎又緩解了人們的這種擔心。還有 Square,看上去活的有些掙扎,可近期又成功的融到了 1 億美元。但是,我認為拐點一定會出現,不管是 VC 還是創業公司都不應該太過盲目樂觀,而應該做好應對的準備。但要準確的預測出這個拐點何時到來,似乎是不可能的。
2014年以來,迅猛發展的中國互聯網迎來重大轉變,移動端迅速崛起,勢不可擋。據CNNIC數據顯示,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首超PC,移動營銷受眾群體不容小覷:截至2014年6月,中國手機上網用戶比例上升至83.4%,規模達5.27億,較2013年底凈增2,699萬人,而PC上網用戶比例輕微下滑至80.9%。
針對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最新趨勢,亞洲領先的數字營銷領導者愛點擊近期發布針對中國數字營銷的盤點,認為在社交和支付等平臺上,移動端漸由“輔助”轉變成“關鍵”角色。該份盤點指出,社交、支付以及理財不僅成為受眾在移動端的主要使用需求,展現了良好的增長速度以及穩定的市場需求,也成為眾多企業渴望實現精準數字營銷的切入點。那么,這些移動端的發力點將如何影響數字營銷格局?企業能夠如何利用他們實現利益的更大化?
移動社交:未來數字營銷的發力重點
隨著PC端社交服務遭遇增長瓶頸,并趨于飽和,社交服務流量向移動端轉移趨勢明顯。艾瑞咨詢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社交類服務App月度使用時長同比增長率高達255.7%,但PC端同比增長率僅為2.5%。社交用戶在移動端耗時明顯超過PC,其中微信和微博更成為移動端耗時增長的主要因素。
面對此趨勢,企業注重和實施移動端的社交化策略是關鍵。愛點擊iClick副總裁及共同創始人吳友平(Ricky Ng)先生表示:“移動端的崛起,帶動移動營銷成為廣告主觸及目標受眾的新契機,為廣告主拓展數字營銷帶來重要啟示。未來數字營銷應重點發力移動端社交服務,并將之作為重要廣告投放平臺。目前,已有品牌在微信平臺實施數字營銷策略,通過設立認證公眾號,推廣產品,提升品牌形象,其中部分已吸引大量粉絲關注。”
此外,在微信平臺上通過推廣小游戲或HTML5互動頁面等輕應用,進行營銷傳播,也成為主要移動營銷潮流。與APP相比,輕應用制作成本較低,周期更短,并且傳播速度更快,因此深受廣告主青睞。
移動支付:貫通O2O的核心環節
2014年火爆的打車軟件令每一家企業都難以小視O2O的重要性及其核心環節移動支付。據CNNIC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中國移動支付用戶從2013年底的1.25億人增至2.05億人,增長率達63.4%,使用率從25.1%增至38.9%。移動購物用戶規模也隨之增長,手機購物用戶從1.44億人增至2.05億人,增長高達42.0%。移動支付推動O2O交易,并實現與線下商務緊密結合,已經成為公認的發展趨勢。
在此趨勢下,移動端用戶行為也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移動端用戶通過手機完成網購和O2O交易,例如,手機淘寶APP和微信微購等移動電商平臺上的交易正在不斷發生,且均通過移動支付完成。此外,手機用戶還會通過移動支付,分發“微信紅包”,滿足自身社交需求。
在吳友平看來,這些日漸成熟的移動支付行為為廣告主實現精準的數字營銷創造了條件。他表示:“數字營銷應注重O2O實踐,從認識品牌、接觸產品或服務到促成用戶下單,打造完善的消費體驗。廣告主可通過lookalike定向將產品推送給背景相似的用戶,或通過交叉銷售向同一用戶推薦類似產品,縮短用戶從品牌認知到實現購買的路徑;而打車預定、餐飲預定和服裝試穿等服務可以充分利用移動支付的便捷優勢,直接擴展用戶消費場景。類似方法將廣告與交易結合的更為緊密。”
移動理財: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抓手
當前,互聯網理財用戶初具規模,理財類APP營銷熱度直線上升。首先,大量P2P公司、第三方支付程序和手機銀行紛紛上線,隨著手機用戶逐漸成熟,手機理財日益普及。其次,P2P公司呈爆發式增長。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顯示,2013年,P2P網貸交易額累計超過600億元。再次,CNNIC數據顯示互聯網理財用戶達6,383萬,約為上網用戶總數的10%?;ヂ摼W金融的發展勢頭可見一斑。
這種勢頭正可以成為廣告主借勢營銷的切入點。吳友平表示:“相關廣告主應把握機會,提升用戶體驗,增強安全性,優化支付過程或建立自適應網站,同時滿足PC和移動用戶需求。”
其實,除了移動社交、移動支付以及移動理財,熱點事件營銷在移動端體現了愈來愈大的價值。前段時間,冰桶挑戰之所以能夠如此火爆,主要歸功于移動端。手機用戶可以通過美拍或微博等,隨手拍攝“冰桶挑戰”短視頻,并上傳轉發,快速傳播。社交和移動的結合不僅促成了一個熱點公益行為,同時為不少廣告主的品牌傳播提供了契機。
面對移動端實施營銷策略已經是廣告主無法避免的重大課題。廣告主到底應該如何把握其中的奧妙以及精髓,吳友平提供三點建議:“廣告主首先可以設立符合品牌特點的移動策略,合理分配PC端和移動端的營銷資源,理性制定合適的移動營銷策略。同時,打造良好的移動端用戶體驗,嘗試創新的移動營銷手段。微信公眾號、HTML5網站和小游戲的輕應用等都是可以借力之處。此外,廣告主需要關注移動O2O實踐,完善線下和線上廣告投放和資源整合。”
對于移動廣告未來主流趨勢,吳友平還指出:“現在移動廣告的流量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是搜索;第二是社交,如微信;第三是移動網盟。我認為這三種形式在未來一到兩年之內還能維持發展。但是,兩年后,可能移動端視頻都能實現RTB直接競價了,雖然目前尚不能判斷,但是其發展確實是非常迅速的。我認為,移動端廣告一定要及時更新,這樣就能使我們做的更貼近自然,更快速讓客戶了解業內最新形式的廣告和投放方式。
對于奢侈品品牌而言,數字化的挑戰是什么?數字化又能給奢侈品品牌帶來什么?實力傳播中國區首席執行官 Mykim Chikli 女士就相關問題進行了釋疑。
Mykim Chikli ,實力傳播中國首席執行官, AdAge “ 2014 年度中國最受矚目女性”
數字化是戰略
Mykim Chikli 認為,數字化給奢侈品品牌帶來兩個機會,一是更好地了解消費者、并為他們提供更多服務的機會;二是給了奢侈品一個向消費者講述自己的品牌故事的機會。正是由于數字化在這兩方面的優勢,讓許多奢侈品品牌也開始放下身段,加大在數字化方面的投入。Mykim Chikli 表示,數字化目前在奢侈品品牌的整個營銷策略中占據戰略性的地位。
在奢侈品品牌的金字塔中,無論是身處塔尖的高端奢侈品品牌,還是中低端的大眾奢侈品品牌,消費者向線上的轉移,都在驅使它們數字化。
Mykim Chikli 說,并非如想象的那樣,高端奢侈品牌依舊保持著“高處不勝寒”的姿態不肯接受數字化,實際上,高端奢侈品品牌跟中低端的大眾奢侈品一樣,非常多地運用數字化營銷。以奢侈品牌 Loro piana 為例,它的搜索應用就做得非常好,因為它的消費者經常搜索這個品牌以及它的產品。消費者在哪里,品牌自然就會去往哪里。同時,越來越多的高端奢侈品也開始利用社交媒體與消費者建立聯系。
與大眾消費品數字化不同,奢侈品的數字化更多地需要依賴高科技和高端設備的運用。
“例如,奢侈品牌會將使用平板電腦的人作為自己的目標客戶,因為品牌很清楚,這些高科技產品、設備本身就很昂貴,并非人人都用得起,只有那些富有的人才會使用。所以高科技自然地把奢侈品消費者區隔出來。” Mykim Chikli 解釋說。同時,高技術和高端設備能夠營造出的高端氛圍和形象,也符合奢侈品牌對“高大上”的要求。
數字化要避免“泯然眾生”
一些奢侈品品牌在數字化上大膽擁抱電商,例如,Coach 2012 年入駐天貓,開設旗艦店;今年 4 月 23 日,英國奢侈品牌Burberry 也宣布正式入駐天貓。但兩者在天貓上的表現均不盡如人意: Coach 在天貓商城上的官方旗艦店僅“駐足” 1 個月就撤離: Burberry 在天貓上也是經營慘淡。
對于奢侈品涉足電商,Mykim Chikli 認為,電商一方面可以拓展奢侈品的渠道,但另一方面,平臺的選擇也十分重要。品牌自己的電商平臺和在天貓或者阿里巴巴上開網店,這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同時,她認為,在天貓或者阿里巴巴上開設網店會給奢侈品品牌帶來很大的風險。
“我認為絕大部分奢侈品品牌都不會去天貓之類的平臺開網店,而且,這對品牌來說并沒有太大的價值。但自己的電商平臺對奢侈品品牌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Mykim Chikli 說。
她表示,這也是奢侈品品牌數字化面臨著的最大的挑戰,即在數字化的世界里,由于過于數字化而變得十分大眾化,導致迷失奢侈品品牌的特性,泯然眾生了。
“當人們走進你的店里,看到的都是一些大眾的產品,會不舒服,因為人們到你的店里來是想看到一些特殊的產品。” Mykim Chikli 說。她認為,奢侈品品牌在數字化的同時,一定要保持它奢侈品的DNA ,也就是不能丟失它“高大上”的特質。
創造力與輕松氛圍,使這家177年的老品牌仍然屹立于當今的數字世界中。它立足于一種美妙的幽默感,同時維系著一種抱負情懷。結果我們看到的,就是眼下奢侈品牌界所能呈現出來的最佳內容。
在今年的福布斯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榜上,愛馬仕(Hermès)高居第13席。該榜的排名依據是公司市值與企業基本財務狀況和資產之間的差異,即創新溢價。愛馬仕去年報告了創紀錄的50億美元銷售額和16.9億美元盈利,創下其所在行業近六年來增速之最。其實,除愛馬仕之外,其余只有排名41的利豐(Li&Fung)和排名51的陸遜梯卡集團(Luxottica Group)作為“奢侈品”企業上榜。跟諸多同行不同,愛馬仕營造了渴望,伴之以在當今數字世界內都得以維系下來的神秘感。
為達到這個效果,愛馬仕的手段可不僅限于它那些可望而不可求的知名手包,而其中一種方式,就是它順延到網絡的創造力。雖然博柏利(Burberry)更多地被奉為數字先鋒,香奈兒(Chanel)則以其優雅的YouTube頻道著稱——更不用提個性張揚的時裝秀,但愛馬仕通過各個渠道推出的創造性內容同樣值得稱道。從古靈精怪的演示視頻,到游擊式電子商店,它經常定期低調發布各色內容,全方位演繹該品牌的精湛工藝,使之在同行中獨樹一幟。2014年9月刊的《福布斯》英文版雜志中,有一篇全球創新力企業榜的配套文章,其中著重指出了愛馬仕沒有營銷部門這一事實。“為何要有呢?就像麥肯錫(McKinsey)沒有咨詢部門,微軟(Microsoft)也不設軟件部門一樣,營銷就是愛馬仕的核心業務。”作者蘇珊·亞當斯(Susan Adams)如此寫道。
文中援引了該公司CEO阿克塞爾·杜馬斯(Axel Dumas)的這樣一句話:“我們的生意就是關于創造渴望。這樣的生意會變化莫測,因為渴望捉摸不定,而我們設法用創造力加以駕馭。”因此,放到在線領域,創造力方面的一個最新嘗試就見于一家虛擬游擊商店,專門出售該品牌的絲綢方巾、披肩、斜紋巾、圍巾和長圍巾。由皮埃爾·瑪麗(Pierre Marie)按照經典愛馬仕風格設計的Lamaisondescarrés.com,看上去就像一座大房子,帶有繁復的室內設計和各色人物與生物:乘熱氣球漂浮的園丁,在微風中擺動的向日葵,巨形禮盒上的滑板,躺在吊床上的紳士,如此種種。其背后團隊稱之為“俏皮、溫馨、身臨其境而出人意料”的體驗。這家網上商店由愛馬仕與AKQA廣告公司合作創建,允許用戶探索不同“房間”內600多款愛馬仕絲綢產品,所有產品均可點擊購買。
構建中的愛馬仕虛擬游擊商店Lamaisondescarrés.com
還有兩個鏈接導向該品牌的其中兩個應用——讓用戶進一步探索創意內容,只是這一次將帶有更多實用色彩。第一個應用名為“Silk Knots”,是一個佩戴方法指南,通過圖片與視頻展示圍巾的24種系法。第二個應用名為“Tie Break”,面向男士,除收藏指引外,還包含豐富多彩的動圖、游戲和漫畫。
愛馬仕的作品中洋溢著濃厚的趣味性,而影像也是如此。從陶瓷盤子在手包圍觀下打乒乓,到幾雙鞋一起玩跳背游戲……在一段時間里,定格動畫都是這個品牌的首選套路。而與此同時,前幾個圣誕季又推出了其極具辨識度的橙色禮盒滑冰的動畫廣告。每則視頻的價值都遠遠超出其2-5萬的點擊量本身。今年早些時候,還有一則由巴黎芭蕾歌舞劇院(Ballet de l’Opéra National de Paris)舞蹈家耶利米·貝林加爾(Jérémie Bélingard)主演的廣告。由羅曼·洛朗(Romain Laurent)執導的這則60秒廣告名為“移動中的男人”(Man on the Move),片中的貝林加爾每穿過一個“城市游樂場”,就自動從一套裝束換到另一套。
就像是一場時尚變身,當他撞到電線桿時,他的夾克衫和復古領襯衫就換成了白色印花襯衫與綠色褲子;當他在彈珠機敲打聲中撞到墻壁,與綠色褲子配套的綠西裝就出現了……如此以往。每一則作品都充斥著一種古怪、趣味又離奇的感覺。以上就是又一個強有力的例子——愛馬仕以出人意料的手法,使其標志性的騎士典故變得鮮活起來。雖然這意味著模特要去扮演一匹馬(其主題標簽就是#jesuisuncheval,意為“我是一匹馬”),但不知何故,仍有一種別致的法式格調充斥其中。
文章還援引了愛馬仕美國CEO羅伯特·韋斯(Robert Chaves)的一句話:“我們一直都說,在愛馬仕我們并不太把自己當回事。”可以說,正是這種創造力與輕松氛圍,使這家177年的老品牌仍然屹立于當今的數字世界中。它立足于一種美妙的幽默感,同時維系著一種抱負情懷。結果我們看到的,就是眼下奢侈品牌界所能呈現出來的最佳內容。正如該雜志文章在引言中所述:“以一種低調而又勤勉的方式,愛馬仕家族逐步成為全球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資產達250億美元之巨。他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這一步,不僅僅是靠銷售唯美的奢侈品,也是靠銷售一種比不輸于世上任何一家公司的唯美氣場。”
【文章摘要】2014年7月1日,寶潔(P&G)在辛辛那提宣布把市場總監(Marketing
Director)改名為品牌總監 (Brand Director),市場部(Marketing)也改名為品牌管理部(Brand Management)。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的決定,雖然他是被這個時代逼的。
2014年7月1日,寶潔(P&G)在辛辛那提宣布把市場總監(Marketing
Director)改名為品牌總監 (Brand Director),市場部(Marketing)也改名為品牌管理部(Brand Management)。
這個消息直接搞炸了我的腦袋: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的決定,雖然他是被這個時代逼的。
消息稱,“新的品牌建設工作將由四大領域業務組成:Brand Management (前身:Marketing);Consumer and Marketing
Knowledge;Communications;以及 Design.品牌總監將在組織層面上擁有更廣泛的職責和視野。這么做是為了讓品牌在戰略、計劃、結果上的職責更加明確;
通過簡化部門結構,提升決策效率,從而為創意和執行預留更多的時間。”
我們(i2mago/原象廣告)專注在數字營銷領域,從2007年開始與寶潔合作,其后擴展到雀巢,中糧,周大福,維達等。數字領域是變革的中心,作為這個變革進程的親歷者,自然能體味短短消息中的每一個字,其中閃耀著的光芒和痛苦。
這個消息宣告了數字營銷新的時代來臨。我們稱之為“全接觸點愉悅體驗設計/ Delight Experience Design for Full Touch Points”時代。
如果你有興趣了解這個變革的來龍去脈,請停下來,隨我回到1999年。
第一幕:漸進到顛覆性變革
當生產關系(組織與運作)阻礙生產力(業務及需求)發展時,生產關系必然發生變革。寶潔這位大叔的偉大之處就在于總能適時自我變革,從而避免被別人革了命。
被經典品牌營銷與溝通理論綁架的互動營銷
寶潔中國從1999年以舒膚佳品牌網站建設為標志開始觸網,在2000年左右成立數字營銷(Digital
Marketing)部門統一管理和孵化中國區各品牌的數字營銷,然后用了接近6年的時間證明了兩件事:1)數字營銷是有用的;2)品牌官網(Brand Site)和網上的推廣活動(Online
Campaign)能有效的幫助品牌傳播和建設會員數據庫。好笑吧,是挺好笑的。然而這6年,讓中國數字營銷從“做網站的”發展成為了一個“互動營銷(InteractiveMarketing)產業”,也成為品牌營銷體系中一個必要的接觸點(Touch
Point)。
我們從2007年開始與寶潔合作,第一個項目是網絡公關(Online PR):以寶潔官網為核心,設計了4個溝通管道+1個監測工具的體系幫助寶潔公司品牌進行在線聲譽建設和保護服務。
2008年我們開始服務品牌互動營銷,以新品上市為核心做了大批的在線活動。這樣一直做到2011年左右,寶潔發生了一件大事,數字營銷(Digital
Marketing)部門撤除,并入營銷部(Marketing),互動營銷成為營銷人員必須掌握并自主管理的一部分。而這時互動營銷的效果出現瓶頸:1)常年不變的征文/圖片/視頻比賽形式已經讓網民覺得自己是貪便宜的笨小孩;2)數字領域一直被頑固的認為是--
以CCTV為主戰場創作的溝通創意(Communication Creative
Idea)的一個輔助傳播管道。所以電視觀眾喜歡什么,網民就必須喜歡什么?3)于是,當然,互動活動搞半天都不會和銷量連結的,只看流量與參與度,即便電商已經無處不在。這耍流氓的心態導致了整個產業流量作弊風行。這三點,讓Campaign
Site為代表的互動營銷時代,開始沒落。
推動顛覆性變革的電子商務
往回調一下時間,2008年的年底,發生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寶潔成立了電子商務團隊。這個團隊非常強大,1個品牌副總監(AD)+1個品牌經理(BM)+1個助理品牌經理(ABM),你沒看錯,就是3個人,并且AD還另外要管好些事呢。他們找到我們說要建寶潔天貓旗艦店,那時天貓剛起步,首焦都是送的。我們一起搗騰了4個多月,在2009年4月寶潔天貓旗艦店開業,建立與阿里巴巴策略伙伴關系。9月,亞馬遜寶潔旗艦店開業,建立與亞馬遜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由此拉開中國區電子商務的序幕。
之后,電商進入快車道,生意如此,組織變革也是如此,幾乎是1年一大變。
2010年做了兩件事:1)開店,到最火的電子商務平臺開店,2)以天貓為中心做最好的產品內容頁和主題活動,然后應用到其它各個電商平臺去。這一年很快樂,求求各個品牌給點支持,其它大部分東西自主性很強,也沒啥人管,很有意思。
2011年做了三件事:1)拆店。寶潔旗艦店中拆出OLAY,Pampers獨立開品牌旗艦店。雀巢旗艦店拆出了母嬰旗艦店。2)加大對自營電商平臺(B2C,京東,1號店等)的服務支持。3)以品牌為單元為全網提供集中式創意促銷活動設計,然后賣進各個平臺應用。這一年,是異常忙碌的一年,工作量驟然增加,品牌卷入程度增加,電商平臺需求增加,客戶和我們都補充了很多人手。電商團隊(集中管理),品牌團隊(創意支持),電商平臺(銷售執行)在這一年相互配合程度很高,忙歸忙,累歸累,這一年取得了巨大的飛躍。
來到2012年,進入精細化運營:1)優化廣告與活動效果,2)改善店鋪用戶體驗(UED),3)平臺流量導入見頂,轉頭尋求互動營銷與網絡公關的支持,發展整合營銷。這一年出現了一個難題,營銷(Marketing)優先還是銷售(Sales)優先,兩種情懷和信仰爭執不下。對我們而言,招小伙伴時,傳統廣告創意人會說“你們做電商的,一天要一個Idea,沒有創意空間”;淘品牌運營出身的會說:“你們老不說人話,浮在半空,不接地氣啊”.我說從第一天開始做電商,我們就認為兩者的融合才能造就可持續發展的生意,有些人相信留了下來,有些人說電商就不屬于數字營銷范疇,要把我們踢出數字營銷界,都不可憐下人家的小心臟。
2013年,擱置爭議,各自努力:1)趕節。雙11,618,你懂的。2)運用Marketing各種大招創造動人的促銷活動。3)以商品計劃為中心細化各個店鋪生意經營??墒?,我們發現怎么做我們都只是個賣貨的騙子(岳丈原話),而阿芙,三只松鼠、小狗電器和百雀羚卻擁有趨之若鶩的熱愛。哪里出了問題?最大可能是腦子(Mindset)。
還好我們是頭大象,我們把自己關在冰箱里,找到了癥結在于:“全體驗(Full
Experience)”.也就在這個時候,寶潔發布了他的思考答案:市場營銷(Marketing)部門更名為品牌管理(Brand Management)部門。
數字營銷來到了時代的交叉點。接下來說說我在2014年看到的數字營銷的趨勢。(請不要怪我,年紀大了回憶多…)
第二幕:2014數字營銷發展趨勢
了解兩件事。
第一是以人為中心的設計(Human-Centered
Design)。很熟悉吧,毛主席說“為人民服務”,寶潔說“消費者是老板”,諾基亞說“科技以人為本”.這個詞對互聯網思維來說至關重要,邏輯是這樣的:你最好只為一個人設計你的產品和服務,這樣你就可以極致的滿足他的某項個人需求,由此會帶來他極度的喜愛,而他的熱愛,會影響他身邊的有同樣需求的人產生同樣的熱愛。
第二是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ic)。“體驗經濟被其稱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階段之后的第四個人類的經濟生活發展階段,或稱為服務經濟的延伸。”“體驗是一個人達到情緒、體力、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時,他意識中產生的一種美好感覺”.服務與體驗有啥區別呢?我的搭檔Daniel有一個舉例:雙11你收貨遲了不開心,打電話給客服說送貨投訴,客服說對不起,我給你免運費10元吧,這是服務。如果包裹里有一封信,里面說對不起,附上10元現金作為遲到補償,希望你能諒解,這是體驗。
是的,我的意思是,讓我們從真心的喜歡消費者/用戶開始,融入她的生活。
消費者進入全時在線多屏數字化生存
我把現在的消費者比作女神,90后女神。
在她的生活中,環繞著手機,PC,智能電視,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多塊屏幕。這些屏幕不只是信息的獲取,更多的是生活的工具。虛擬與現實完全交融在一起。葛洛龐帝在1996預言的數字化生存真的來到了。
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吧,中午去哪吃飯?朋友告訴你六樓那家餐廳不錯,好,進電梯,打開大眾點評,查看該餐廳的團購,點擊微信支付,叮!六樓到了,走進餐廳,請上團購套餐。Yeah~
消費者購物路徑變革 - 品牌需要管理的交互接觸點增加
最重要的事,消費者的購物路徑發生了變化。
之前,品牌在電視發布一個廣告,打動并改變消費者的意識和購買意愿。300個小時左右,消費者走進商場完成購買。這300小時至關重要:寶潔投放了廣告,聯合利華也投了,歐萊雅也投了,誰能搶占消費者的心智,才能贏得消費者從貨架里拿起你的而不是別人的那瓶洗發水。就是這“看”和“買”空間上的分離,造就了以單向推送溝通為主的廣告產業。
但現在,變了,徹底地變了(見圖三)!從第一眼看見并購買,只要30分鐘。不用30分鐘,只要3分鐘,3分鐘,動動手指在一個屏幕上就完成了!然后3小時就可到貨,打開包裹的時候,注意!快遞員帥嗎?包裹的品味怎么樣,這都將影響女神對你的感覺。這還不夠,還要有完整的產品使用方案,有情調和實用的提升生活質量的方案!女神啊,你的要求太多了!
改變1 - 溝通與營銷(Communicationand marketing )向體驗制造(Experience making) 轉變
很明顯,發展200多年的單向推送的廣告舞臺時間,從300小時被壓縮到3分鐘,品牌需要管理的影響消費者購買和忠誠的接觸點(Touch
Point)大幅增加。這些接觸點產生的美好體驗構筑在一起才能帶給消費者對品牌難以磨滅的印象與熱愛。我們必須改變,以打動心智為主的溝通與營銷(Communication and marketing
)需要向全身心愉悅的體驗制造(Experiencemaking) 轉變。
來到這里,想想阿芙的“貫穿消費者購物體驗中的各種驚喜”,三只松鼠的“9-OFS顧客極致體驗”,小狗的“每一款產品都因你而生”,就難怪我們做了那么多的整合營銷努力,怎么老玩不過他們。其實不是溝通創意不夠好,是因為我們都在做那動人的3分鐘,可一棵樹再高大,又怎能比得上人家一片森林呢。
感情不能只停留在口頭,更要用行動來體現。太棒了,重大發現:從說到做,全方位建設品牌的體驗!祝賀你,噩夢開始了。
消費者渴望24小時充滿創意的癡纏照顧 - 3秒點燃熱情,3天一個驚喜
女神環繞的屏幕越來越多,接觸點的信息交互碎片化情況日益加速。她接收到的誘惑太多了,如果你在3秒內無法吸引她的關注,點燃不了她的熱情,抱歉,你將失去與她進一步發展關系的機會。
同時,每一個接觸點,它所在的屏幕的媒體特性,女神在每個接觸點上的行為,需求都是不一樣的,都需要重新設計與她的交互方式。并且,請3天給一個驚喜!女神仿佛已經忘記什么叫做深情款款了。
大家回憶一下,當你每天晚上睡覺前躺在被窩里,開著蘋果或小米兜風時,什么讓你停下來?臉萌,神經貓,還是“85后,突變的一代:你若端著,我便無感”?然后,你會一個臉萌玩一個月嗎?
基本上說來,這是No zuo no chance to die的節奏,不做你連死的機會都沒有。
改變2 - 各接觸點的愉悅體驗由生意模式和生意策略來統領,而不是溝通大創意
我的天,每個接觸點都是一個小生態圈,每一次接觸都需要精心的創意和設計,并且請保持“從決定做,到發布,5小時內”的響應速度。這樣的節奏勢必帶來兩個變化:1)放權接觸點專家來創意和制造出該接觸點的愉悅體驗;2)放棄偉大的溝通創意(Communication
idea)統領,改由更高層的生意模式與生意策略創意來指引。由此為各接觸點贏得創作到執行的時間和空間。
總結- 新趨勢下消費者與品牌的融入式關系以及新角色分工
是的,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我們來回顧一下新數字營銷模型中的角色任務:消費者,像女神那樣以自我為中心,她的主要任務是關注如何更好的生活。品牌,無可替代的英雄,他將集中精力在品牌的精神建設和價值創造,同時他需要掌管商業模式及生意策略。而品牌與消費者的關系,將改變為融入式的體驗。在各個接觸點令人愉悅而獨特的品牌體驗創造,就交給體驗設計師和智能科技工程師那些屌絲來完成吧。
這時,再回過頭來看看寶潔發言人對于組織變革的發言:
The change is intended to “unify brand-building resources tofocus on delivering better brand and
business results, clarify roles andresponsibilities to make faster decisions, and simplify our structure
to freeup time for creativity and better execution,” she added.
你有何感受?
好了,這是我們所見的2014數字營銷趨勢:Era of Delight Experience Design for Full Touch Points/全接觸點愉悅體驗設計時代
第三幕:變革在繼續
寶潔的組織會如何進一步的深化調整,數據營銷應該有什么新的名字,溝通與營銷如何繼續發光發熱,都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等待。
然而可以確定的一點是:變革會持續,各種學科和各個接觸點的交融勢必要發生。
我把這個故事說給旁邊的商超阿姨聽,她憐愛的看著我說:你們這些數字小朋友也挺不容易的,做這么多事情,在線生意額也只占中國零售額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是啊,中國地大物博,電視廣告和商超的結合無疑是目前的銷售主體。雖然,這兩年來商超阿姨的生意增長是個位數,負的;雖然,超過一半的年輕人好久沒有看電視了;這些都還不能動搖線下生意的龍頭地位。我特別感謝阿姨的關心,卻還是提了一個傻問題:如果家里的浴室可以自己買洗發水,廚房的米缸可以讓中糧送米過來的時候,寶潔大叔和中糧大哥會不會自己直接把貨送過去算了?
從汽車誕生之日起,舒適性和娛樂功能就不斷在改進以滿足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消費者,空調、真皮座椅這些本該出現在房屋內的設施被塞進汽車后,帶來的顯著變化是汽車更像是一座移動行宮,當然這其中還包括20世紀第三次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技術成果——電氣化設備。從他們登陸汽車平臺的那一刻起,汽車不僅以載具的屬性發展,科技化的面貌也更加完整的展現在世人面前。
時至今日,我們當然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智能手機、云技術、又或者是大數據服務,從1877年愛迪生發明留聲機開始,人類打開了關于電磁與聲音、影像的大門,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間里、電話、電視、電腦陸續登上歷史舞臺,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又一個象征。被廣大網友戲謔為“腎機”的蘋果手機出到第六代依然能保持相當的產品競爭力,我想除了簡約設計和精準的營銷策略外,人們對前沿科技的趨之如騖似乎亙古不變。
然而,車內的娛樂設備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呢?這些隨著科技進步而誕生的產品又為人類的汽車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呢?今天我們以時間點的方式為大家梳理下汽車多媒體的演變和發展,看看他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過去篇:當音樂走進汽車 根本停不下來
●1923年:汽車引入無線電收音機
無線電波在19世紀被人類發現后,一開始是作為戰地通訊使用,隨著科技的進步也就是電子管的使用,收音機的體積越來越小,音質也更有保障,1923年,裝有無線電收音機的汽車在美國市場出現,起初,民眾認為收音機會分散駕駛員注意從而影響行車安全。但后來人們發現,相比起行車帶來的噪音,舒緩的音樂顯然能為駕駛者帶來更好的體驗,車載收音機開始慢慢被民眾接受?;蛟S是受限于技術發展,此時的收音機品質難以保障,壽命也較短,直到50年代出現半導體技術后,車載收音機的發展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1953年:FM收音機面世
1953年,貝克發明了車載AM/FM調頻收音機,由于產量不足以及電臺節目不匹配的原因,這項技術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廣泛推廣到民用車市場,由于當時電視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定高度,電臺市場遭到蠶食,此舉不僅拯救了收音機生產行業,更極大拓展了市場渠道,同時也是車載娛樂設備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1965年:磁帶揚聲器進入汽車生活
隨著時間的推移,收音機音質不佳以及無法播放想聽的歌曲等特點逐漸被放大,一種更新型的播放器——卡帶播放器于1965年面世,這個由福特和摩托羅拉共同引入的設備起初只有8個音軌,并配有兩個揚聲器,雖然駕駛者可以隨意選擇收聽內容,并且沒有乏味的商業廣告,但是音質仍難以保證且不易保存,而隨后推出的盒式磁帶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而且用戶還可以自行錄制歌曲,極大刺激了用戶個性化發展,其深遠影響直到現在仍被不少音樂發燒友視為經典。而隨著原材料的精進和技術的改革,4聲道、6聲道、8聲道的揚聲器也出現在更多的車型上,也奠定了目前汽車播放領域的基本格局。
●小結: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人們才剛剛開始對聲音的探索,盡管過程艱辛且更新換代速度較慢,但人們還是樂此不疲得享受著從車內傳出的動感韻律。無論是收音機還是卡帶,他們完成了對人類汽車生活娛樂化的最早啟蒙,同時,也將電臺發展和娛樂個性化推向了現代生活。現代篇:媒體向多元化發展 加速更新換代
●1980年:家電市場的CD初露鋒芒
致力于開拓家電市場的飛利浦和索尼怎么也不會想到,由他們共同開發的CD(Compact Disk)會掀起一場技術革新,在1980年,連3.5英寸軟盤都沒有的年代,CD的誕生不僅解決了其他存儲介質容量小,效果不理想的特點,還使得計算機技術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無心插柳的CD播放技術想不火都難,進入汽車領域后,盡管前期遭遇了一定質疑,但憑借便利性及出色的保真效果很快就獲得了市場認可,截止到2010年,全球絕大多數汽車都將CD播放器作為標準配置,汽車音響也成為一個單獨研究的工業部門,其行業標準直至今日我們仍在使用。
●1995年:DVD的誕生將影像引入車內
DVD(Digital Video Disc)屬于CD的后續產品,當時DVD格式標準也引起了不小爭端,索尼在放棄自己的光盤結構采納東芝標準后,DVD開始普及開來,到2000年左右,不少中高檔轎車已經開始將DVD作為娛樂配置增添至車內。盡管的確帶來了不同的行車體驗,但似乎并未引起很大轟動?;蛟S正是由于其播放固定影像的特性真正制約到行車安全,而僅為后排乘客提供的特殊體驗不足以說服消費者為其買單。雖然技術上不乏優勢,大家仍將DVD播放視為可有可無的配置,不過至少DVD播放為現在我們車內常用的影像技術(倒車影像、導航等)提供了相當可貴的經驗。
●2005年:USB、AUX接口開始普及
21世紀初,數字音樂的大肆盛行不僅沖擊了傳統的唱片業,更波及到越來越個性化的汽車產業。蘋果公司推出的IPod體積輕巧,容量大,完全替帶了光盤系列成為新一代音樂播放器。2004年寶馬第一個將IPod技術成功引入汽車制造領域。當代汽車的特點就是一個USB插孔連接著IPod,隨后,其他廠商也得紛紛跟進,如何將數字音樂與汽車娛樂更好的結合到一起,成為了當時汽車制造廠商與數字設備廠商共同的課題。
●2009年:藍牙功能大行其道
藍牙技術早在98年的時候就由愛立信、諾基亞等五家廠商提及,直到進入21世紀,藍牙技術才普遍推廣開來,這與智能手機的進一步發展密不可分。目前我們在車中最常用的藍牙通話功能正是基于此演變而來,車內的多媒體終端也正是由此慢慢發展成現在我們熟悉的智能交互系統。另外,藍牙無線傳輸的特點也將其與USB、AUX接口區分開來,成為更便捷更安全的車內互聯方式。
●小結:可以看到,在經濟技術高速發展的三十年間,娛樂方式更加多元,信號的交互由波頻慢慢轉向數字傳輸,而且信息源越來越立體,影像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以電視為首的第三媒體傳播,于此同時,第二媒體廣播變得更加個性化,車內的娛樂系統變得更加豐富,但顯然還不夠人性化。而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第四媒體崛起的時候,有關未來的車載娛樂方式似乎有了一個大概的雛形。
未來篇:人工智能主導汽車進化 前景令人期待
●2015年:車載智能系統再進化
以蘋果Carplay、谷歌OAA聯盟為主的智能車載平臺將全面介入車聯網,您可根據個人喜好定制專屬界面以及個人功能,憑借IOS及Android平臺的穩定軟件支持,汽車或許將成為家庭、工作以外的第三空間,進一步滿足用戶的出行娛樂需要。
●2020年:語音控制將成為主流
預計在2020年前后,SIRI等語音控制系統將隨車載智能系統一起進入汽車生活,車載系統會識別駕駛員的聲波并確認命令,就像霹靂游俠里的基特一樣,車載系統將成為私人管家,而將這一切變為現實的關鍵就是語音控制系統。
●20XX年:汽車布局或將改變
根據車內配置的變化,將會帶來汽車設計與交互體驗的全方位改革,或許車內將不再設置按鈕,取而代之的是麥克風及輸出設備,或許車內也將取消中控臺屏幕,信息會以投影的形式展現在擋風玻璃上,這一切都將更突出駕駛員的個性和使用習慣。
●小結:關于未來的一切我們現在只能是猜想,可以預見到的是,云技術和定制服務將進入發展期,但這并不會取代傳統媒體,反而會成為輔助設備更好的為廣播、音樂、影像設備服務,或許在將來汽車的樣式結構都將發生變化,唯一能肯定的是,在滿足代步屬性的同時,車載系統所承擔的信息量將呈幾何級增長,而個性化和娛樂功能也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總結:從留聲機到iPhone6,科技不僅見證著汽車生活的改革,也標志著時代的進步,更多電子產品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相信100年前人們難以想象汽車將發展如斯,同樣我們也很難以現在的眼光去審視未來的汽車進化。無論怎樣,我們都希望這場關乎科技的汽車革命到來得猛烈些,再猛烈些。